阅读历史 |

422.全新的一条路(1 / 5)

加入书签

任常珍、闫大忠、张明欢、杨晓卿这是《舌尖》导演组中标的四名导演。 导演竞标的事情,许鑫并没有过多过问因为整个项目采用的制度是“项目制”,真要论起来,节目的把控主导还是央视,所以团队目然也是由央视来甄选。 这种话语权的事情,许鑫没和罗铭过多争论。 他还是比较能的清自己的定位的。 在这件事的从属关系上,央视自然是老大。 其实这里也不需要特别阐明这个观点,任何个人导演或者是剧组和央视合作,那么老大都得是他们。 你必须要承认,央视无论做什么,都有着任何地方电视台,或者是资本力量无可比拟的优势。 全国范围内,有着太多太多优秀的人才依附着他们了。 但也不是说他这个导演什么权利都没有。 节目真要成功了,那么功劳肯定是导演与央视平分的。 而能和央视“平分”,已经很了不得了。 许鑫呢,对于导演团队的甄选,其实就提了两个要求。 一,团队必须有着足够浓厚的乡土经验。 这个侧重点的要求,让罗铭他们的主要光,几乎都放在了和乡土有关的节目上面来。对象。 甚至央视7套合作过的导演都是重点考察 这不,任常珍,7套《人物》纪录片的编导中坚力量。 在05年离职之前,一直担当《人物》综艺纪录片旗下《生活万岁》、《留住手艺》的执行总导演。 有着非常丰富的乡土工作经验。 而在离职之后,一直也在纪录片领域,与地方台合作,主攻方向是各省市的地域文化方面。 是团队最优的选择。 闫大忠,同为《人物》编导,和任常珍一同离职,是多年合作的黄金搭档。 许鑫没问这俩人当初什么离职.. 其实想想也能多少判断出来,俩人作为黄 金搭档,已经做到了大型纪录片的执行总导演,这前途不可谓不光明。 可偏偏却离职了…… 这里面多多少少是有些事情的。但他没有问。 而接下来的张明欢与杨晓卿同样有着足够丰厚的履历。 四名导演的履历看完后,许鑫的心就放了一大半。 过来。 而他提的第二个要求,就是把方修给要了因为罗铭在第一次会议上说漏嘴了。 这次的节目乍一看是《魅力纪录》栏目,可实际上,《魅力纪录》这一批人,将会在今年的10月份,成立一个全新的频道。 央视—纪录片频道。 而这一批人,都是频道之中的骨干。 方修自己的人,在央视里,许鑫觉得一个崭新的频道会有着更好的前途。 老方学历够,甚至还准备考博。 在一个全新的频道里,又有国家级的扶持计划做背书的事业,肯定要比原先的规划更好 一些。 而对于这个要求,罗铭压根就没当一回事”。 因为太简单了。 一纸调令,方修就已经进入了《魅力纪录》的团队之中。 同时也会出任《舌尖》的摄影团队分集摄影师一职。 许导的老同学嘛。 肯定要给关照。 而今天和大家见面的内容也相对简单。 甚至是如法炮制一样,许鑫当着几名导演的面,重新讲述了一下《舌尖》的整体理念。 然后开始做前期的项目策划工作。 不过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。 让他有些摸清楚了任常珍这位自己最看重的导演那有些耿直的性格。 《魅力纪录》下面的项目策划部主任陈晓庆,就《舌尖》的整体项目方案,提出了一个建议。 “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名人效应?请一些名人过来宣传各自家乡的美食?比如我们去东 北,就请沈小阳。比如现在很流行的国外那些互联网公司的食堂文化,我们也以请到涨潮阳、丁三石这些人…………还能拉到一笔不小的赞助......“ 这纯粹是建议。 毕竟《舌尖》的项目经费吃紧是不争的事实。 作为试点的五部纪录片里,它自己就吃摸了500万。作为项目策划部的人,他的压力不可谓不大。 其他四个项目平分一千万…………想想都觉得不可能。 能入围的纪录片,都是央视认可的纪录片,砍掉哪一个…………各方面都不好交代。 他只能另辟蹊径地想想经费问题怎么解决。 更何况…………这些东西也不会占用多少时长。如果给的钱多,那么《舌尖》经费会宽松许多,他那边的压力也会小很多。 属于“双赢”。 许鑫是很能理解他这种心态的。 担任常珍似乎被触碰到了某些.……禁忌一样,在会议上直接就提出了反对: “不行!要这么拍的话,我绝对不做!我绝对不拍名人!” 反应程度超乎了许多人的预料。不过她这话其实是很有底气的。 她是自由导演,这次本身就是竞标入围。 大不了不做了。 又不损失什么。 相当硬。 她已经从央视的体制内出来了,“腰杆子”但陈晓庆脸色就有些挂不住了: “名人怎么了?名人加美食更有收视率。你不喜欢沈小阳?” “我对沈小阳没有意见,作为东北人的儿子出现在我片子里没有任何问题。但他如果作为名人出现在我片子里,我接受不了!” 俩人忽然就在会议上面“冲突”了起来。 而就在她这话说完,火药味忽然起来时候,许鑫摆了摆手: “任导先别那么激动。你没理解陈主任的意思。” 他压了压任常珍那棱角分明的火气。 紧接着转头看向了陈晓庆: “陈主任,我理解你的意思,但这片子咱们是通过“吃”来探讨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。请名人,略显狭隘。我们要的不是宣传谁的出生地食物好吃,而是通过不同的食物多样性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